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比較刑法專題研究一
Seminar on Comparative Criminal Law (1) 
開課學期
106-2 
授課對象
法律學院  法律研究所  
授課教師
王皇玉 
課號
LAW7021 
課程識別碼
A21 M141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13:20~15:10) 
上課地點
法研5 
備註
初選僅開放8人,其餘於開學後課堂上領取授權碼。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8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2LAW702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壹、課程內容
本學年研究所課程將探討「期待可能性」問題。「期待可能性」乃規範責任論下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刑法規範中,期待可能性會運用在「防衛過當」、「避難過當」、「受強制行為之犯罪」等情形。除此之外,在刑法學說上一直有人主張可以將期待可能性視為超法規阻卻或減輕罪責的事由,然而此等「超法規」的適用模式常常是非常軟弱無力,甚至在實務上亦無明確的適用方式。
刑事法律領域中,常會出現許多「身不由己」的犯罪行為,一旦探究犯罪人背後身不由己的原因,究竟應該在「論罪」上抑或「量刑」上給予優待?本學期課程試圖舉出一些可能涉及期待可能性的事例,修課同學可以加以深入研究,例如原住民持有獵槍獵殺保育類動物,或犯罪人為了堅持信仰、政治理念或意識形態而不得不犯罪之情形。此外,尚有可能因為社會制度或結構性制度而陷於兩難而不得不犯罪之情形,或是兩套規範制度各自要求之義務產生衝突,例如軍人為服從命令而犯罪(德國柏林圍牆士兵射殺逃亡者)、醫院不合理的排班制度讓專科護理師執行醫療業務、醫師為了符合健保給付而對所開藥劑或病歷記載進行不實之登載等。
本學期在研究期待可能性的議題上,除了刑法解釋論之外,尚可從其他角度與面向研究個人身處特定制度或結構中,如何在無法掙脫制度與結構的桎梏下,想要符合規範之期待又不可得的問題。為了拓寬對於本研究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本學期的課程提供德文文獻與英文文獻攻修課同學參考或翻譯。德文文獻上,選擇了幾篇德文關於期待可能性的文獻,因為德文文獻不容易閱讀,如果修課同學僅是單純地進行德文翻中文,亦可作為報告方式。此外,另選出社會學上有關「制度論」之英文文獻,修課同學也可選擇以翻譯或議題探討的方式呈現。

 

課程目標
帶領學生深入研究刑法期待可能性問題,以刑法解釋學為基礎,刑事政策與社會學為輔,進一步地深化對刑法議題的研究能力。 
課程要求
1、每一位學生修課學生都必須進行口頭報告。
2、修課學生應於上課前撰寫完成書面報告(書面報告必須論文架構完整,引註格式符合學術論文,且含有外文文獻表),並於報告前一週寄給教師與同學參考。
3、提出口頭報告,並接受老師與修課同學的提問。
4、修課同學每次上課必須簽到(除事前請假者外)。
評分標準:
以學生進行之口頭報告、繳交之書面報告與上課出缺勤記錄三者綜合評分。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以下德文與英文文獻供參考。上課時會印一些給同學參考。想要事先閱讀者,可與教師或教學助理接洽。
一、中文文獻

洪福增,期待可能性之理論與實踐(上),刑事法雜誌,2卷5期,1958.05,頁44-54。

洪福增,期待可能性之理論與實踐(下),刑事法雜誌,2卷6期,1958.06,頁1-21。

李建良,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148期,2007.09,頁5-32。

楊皓潔,從刑法期待可能性概念論軍職人員依上級違法命令之行為-以<德國邊境圍牆守衛案>為核心探討素材-,臺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8。

陳子平,團隊醫療與刑事過失責任(上),月旦法學雜誌,190期,2011.03,頁147-157。

陳子平,團隊醫療與刑事過失責任(下),月旦法學雜誌,191期,2011.04,頁160-176。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組織醫療行為的刑事過失責任釐清,月旦法學雜誌,202期,2012.03,頁166-184。

王效文,刑罰目的與刑法體系──論Günther Jakobs功能主義刑法體系中的罪責,成大法學,30期,2015.12,頁151-222。

二、德文文獻

Achenbach, Wiederbelebung der allgemeinen Nichtzumutbarkeitsklausel im strafrecht, JR 1975, S.492ff.

Achenbach, Fahrlässigkeit, Schuld und Unzumutbarkeit normgemäßen Verhaltens - Das Leinenfänger-Urteil (RGSt. 30, 25), Jura 1997, 631

Eser, Schuld und Entschuldbarkeit von Mauerschützen und ihren Befehlsgebern: Zu einem unbewältigten Problem bei der Bewältigung von DDR-Altlasten, in: Reinhard Böttcher (Hrsg.): Festschrift für Walter Odersky zum 65. Geburtstag am 17. Juli 1996. Berlin: de Gruyter, 1996, S. 337-350.

Momsen, Die Zumutbarkeit als Begrenzung strafrechtlicher Pflichten, Baden-Baden : Nomos, 2006.

Momsen, Überlegungen zu einem zweckrationalen Schuldbegriff, in: Festschrift für Heike Jung, 2007, S. 569 ff.

Moos, Der allgemeine übergesetzliche Entschuldigungsgrund der Unzumutbarkeit in Deutschland und Österreich, ZStW 116 (2004), S.891ff.

Diego-Manuel Luzón, Entschuldigung aus subjektiver strafrechtlicher Unzumutbarkeit, in: Festschrift für Bernd Schünemann zum 70. Geburtstag am 1. November 2014.

Hörnle, Der entschuldigende Notstand (§ 35 StGB), JuS 2009, 873.

Lücke, Der allgemeine Schuldausschließungsgrund der Unzumutbarkeit als methodisches und verfassungsrechtliches Problem, JR 1975, S. 55 ff

Stree, Zumutbarkeitsproblem bei Unterlassungstaten, in: in: Festschrift für Theodor Lenckner, hrsg. v. Albin Eser u.a., München 1998, S. 393ff.

Wittig, Der übergesetzliche Schuldausschließungsgrund der Unzumutbarkeit in verfassungsrechtlicher Sicht, JZ 1969, S.547ff.

三、英文文獻

B. Guy Peters,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1999, pp.43-62

B. Guy Peters,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1999, pp.97-111

James G. March/ Johan P.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 No. 3 (Sep.), 1984, pp. 734-749

Karstedt, S (2010)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Criminology: Approaches, Theories and Themes. In McLaughlin, E. & Newburn, T (eds)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Criminologic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pp. 337-355.
Peter A. Hall/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1996, XLIV, pp.936-957

Kathleen Thele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9, pp.369-404

Paul J. DiMaggio /Walter W.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8, No. 2 (Apr.), 1983, pp. 147-160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1992, pp.1-32

Suchman, M. C. / Edelman, L. B., Legal rational myth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law and society tradition, Law & Social Inquiry, 21(4), 1996, pp.903-941

Steven F. Messner/ Richard Rosenfeld/ Susanne Karstedt,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Crim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riminological Theory, 2015, pp.405-423

四、 日文文獻

1. 佐伯千仞,刑法における期待可能性の思想(上[1947))、(下[1949]),東京:有斐閣。
2. 秋山 哲治,期待可能性における類型的附隨事情の意義,同志社法學 6(3), 133-153, 1954-12-15。
3. 髙良 幸哉,期待可能性の体系的地位と機能について,中央大学大学院研究年報 (42), 225-245, 2012。
4. 甲斐克則,医療と過失責任の限界 福島県立大野病院事件判決の分析と新たな解決モデル,法律時報82巻9号,2010.08,頁46-50。
5. 徳永 元,責任主義における期待可能性論の意義について(1),九大法学 107, 1-54, 2013。
6. 徳永 元,責任主義における期待可能性論の意義について(2),九大法学 (108), 1-60, 2013
7. 徳永元,責任主義における期待可能性論の意義について (3・完),九大法学 (109), 1-59, 201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2週
3/06  停課 
第3週
3/13  停課 
第4週
3/20  沒收課程 
第5週
3/27  李依靜 許博鈞 - 論照顧殺人案件行為人之期待可能性 
第6週
4/03  溫書假 
第7週
4/10  劉軒宏 馮彥玲 - 理性制度主義與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位階上的實踐 
第8週
4/17  李濠松 - 期待可能性--以日本學說及實務為中心 
第9週
4/24  古慧婷 宋建誼 - 制度導致過勞下的業務過失 
第10週
5/01  黃冠儒 郭怡妏 
第11週
5/08  張庭瑜 -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Crime 翻譯 
第12週
5/15  陳依柔 蕭育涵 
第13週
5/22  余玟潔 鄭麗珍 - 受暴婦女犯罪之期待可能性 
第14週
5/29  洪郁萱 李佳蓉 - 論妨害司法與期待可能性—以被告及其家屬為中心 
第15週
6/05  吳忻穎 - 轉型正義觀點下的國家責任與個人期待可能性 
第16週
6/12  許凱翔 顏士程